近期,甘肃幼儿园血铅超标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为了追求食品的“诱人”外观,厨师竟将明确标注“不可食用”的工业颜料掺入幼儿的主食之中!检测结果令人触目惊心:涉事餐点(如三色发糕)的铅含量高达1052mg/kg,远超国家标准,直接导致了247名幼儿出现血铅异常。
铅,这种广泛存在于工业环境中的重金属,一旦通过污染的食物、水源、空气或粉尘进入人体,其危害是广泛且深远的,尤其对发育中的儿童伤害巨大:
1、神经系统的“隐形破坏者”
儿童:铅对发育中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神经毒性。即使是低水平的铅暴露,也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智力损伤、注意力缺陷、学习障碍、行为问题(如多动、攻击性)和认知功能损害。
成人:铅暴露同样损害成人神经系统,可能导致头痛、记忆力减退、情绪不稳定、疲劳、手脚麻木或刺痛(周围神经病变),严重时甚至引发脑病。
2、血液系统的“污染源”
铅会干扰血红素的合成,导致贫血,表现为面色苍白、疲劳、乏力、呼吸急促,这是铅中毒常见的早期表现。
3、多器官的“慢性侵蚀者”
肾脏损害:长期铅暴露可损害肾功能,严重时可能导致慢性肾病。
消化系统:引起腹痛、便秘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。
生殖系统:铅可能影响生育能力,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均有害。
心血管系统:研究表明,长期铅暴露可能增加成人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4、骨骼的“储存库”
铅会沉积在骨骼中,在特定情况下(如怀孕、哺乳、骨质疏松)会释放入血,造成二次危害。
深刻教训:筑牢铅污染防线,守护生命健康
甘肃247名幼儿的血铅异常,是用健康代价敲响的警钟。这警示我们,尤其是企业、机构的管理者和食品从业人员:
1. 敬畏规则,坚守底线:“不可食用”、“工业用”的标识是绝对的红线!任何为了降低成本、追求外观、提升效率而将非食用物质(尤其是工业化学品)用于食品、饮品或可能接触人体的产品(如玩具、餐具)的行为,都是极其危险且违法的。必须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、验收和使用管理制度,确保来源安全、标识清晰、用途明确。
2. 强化认知,普及危害: 加强对从业人员(尤其是厨师、食品加工者、接触化学品岗位员工)关于铅等重金属危害的培训,让其深刻理解违规操作的灾难性后果。安全意识必须深入人心。
铅毒无形,但危害刻骨铭心。让我们从这起事件中真正警醒,将“铅危害”的认知深植于心,用最严格的措施、最负责任的态度,切断铅污染的链条,守护好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安全。